年度最重要的数据发布 国家统计局真是辛苦了(组图)

今天(1月21日)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。

这一年,中国经济出现“稳中有变,变中又忧”,投资、消费、出口“三驾马车”变异……

好在,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。

2019年,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。在中国这艘巨轮上的每一个人,都将与它共赴同一个远方。

01

守住了底线的GDP

中国的GDP,是全世界人民都关心的一个数据。

不过99%的人不知道的是,中国的GDP通常有三个版本。

年度GDP一般于年后20天左右,发布一个“初步核算数”,次年9月底前会发布“初步核实数”,隔年的1月再发布“最终核实数”。

最后一次的数据,才是国家统计局“盖棺定论”的版本。前前后后耗时1年。

之所以这么久,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件特别严谨的事情,严谨到需要很长时间来搞清楚。

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这是一件特别慎重的事情,慎重到需要考虑方方面面,看一下来年风向之后再定论。

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,从2005年-2013年,最终核实的数据都会比最初发布的多,少则1000多亿,多则2万亿。

那真是一个黄金年代啊。GDP不用藏着掖着,越“修订”越多,好像都不用怕会不会给下一年的增长速度达标造成压力。

到了这几年,画风突变。

2014年之后,中国的GDP脱离以往8%、10%增长率的高速公路,换挡进入了中低速区间,要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的姿势越来越复杂。

与此同时,2014年、2016年最终核实的时候,都比原先少了几百个亿。

今年的1月18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的最终核实,比初步核算数减少了6367亿元,从827122亿元降为820754亿元,这是十几年来最大的“负修订”。

几天后,国家统计局公布称2018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。

正是在这个基数的缩减上,中国的GDP比2017年增长6.6%,实现了6.5%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(按可比价格计算)。

中国再一次守住了底线。

02

渐行渐远的人口红利

所有人都在紧盯统计局的人口数据。

不久前,人口学者易富贤曾发表一个引发全民热议的观点——2018年中国人口数会迎来历史性拐点的负增长。易按照2015年的抽样调查的年龄结构和联合国预测的中国死亡模式推测,2018年出生人数为1031万,创清朝中期以来最低值,死亡1158万人,全年负增长127万人。

今天,国家统计局指出这种研究文章实在是“过度解读”,数据表明“人口总量平稳增长”:

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。

人口总数没有负增长,真是可喜可贺,但细看下来也不能太乐观。

1、年轻人都不想生小孩了?

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,创1961年以来新低;人口出生率10.94‰,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新低。

1523万意味着什么?

比预测中值少了665万。在全面二孩放开之前,时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曾做了一份研究报告,对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数做了相当乐观的预测,即便是预测低值,在2017年、2018年两年也能保持每年2000万以上的出生人口。

比2016年少了整整263万,连续第二年负增长。放开二胎后,2016年出生人口数升至1786万人,2017年却不增反降,为1723万人。可以看出,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,没有一年能达到卫计委的预期低值……

数据来源:《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》王培安主编

比未放开二胎前的2015年还少了132万。在出生人口数中,统计局没有给出具体的孩次结构,但提了一句:“其中相当比例是二胎”,这就是问题所在了。2017年二胎及以上的生育占比已过半数,如果没有二胎的支撑,一胎的生育数会更难看;而随着一孩出生的推迟,二孩政策的效应也开始退减,人口趋势已经不是政策所能扭转的。

年轻人的生育愿望越来越低,背后的原因大家都很明白。

高房价被中国年轻人们嘲讽为“避孕药”,二胎比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,只有买得起房,而且还是三居室以上的房,才能轻松生二胎。而买不上房、或者吃力还房贷的年轻人,只能将生育计划不断推迟,毕竟生育成本越来越高,2016年《南方都市报》曾推测,中国大城市养育1个小孩的平均成本已上升到70万元。

2、人口红利还能带我们走多远?

统计局说了:“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……人口红利仍然存在。”

不过,我们还是必须承认一个事实——2018年就业人口数出现首次下滑,较上一年减少了54万。

未来,中国要靠的是人才红利。2018年,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.7亿,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,这是中国经济的智力基础。

在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退时,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人口困境。

财经观察员塞冬(公众号:黔财有话说)提出一个重要数据对比,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和1990年的日本一模一样,但中国更吃亏,因为小孩占比更少:

2018年,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创新高(17.9%),65周岁以上(11.9%),第一次出现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6岁以下人口占比(17.8%)。

1990年,日本60周岁以上人口比重为(17.5%),65周岁以上是(12.1%),而0-14岁人口占比(18.2%),如果采用“16岁以下” 口径,则还要更年轻一些。

日本从1990年-2010年,20年内65岁以上人口比例翻番,中国未来20年也会类似。

塞冬此前也提出过一个市场上广泛认可的观点,即历史数据表明,发达国家曾经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,人口都比中国年轻得多;而凡是遭遇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现状的国家和地区,都会陷入低增长甚至是停滞增长。

如果中国还能在这样的人口现状下保持中高速增长,摆脱中等收入陷阱,那么中国无疑是再造奇迹。

幸运的是,中国的城镇化过程还在继续。

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,乡村常住人口减少1260万人,城镇化率为59.58%,比上年末提高1.06个百分点。

流动,才能有活力。

03

房地产要往何处去?

房地产政策何时放松,成为2019年最大的悬念。

房地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市场的动向。

1、房地产市场景气还会进一步走低,高周转模式转变。

房企的举动说明了市场预期。房屋新开工面积还在进一步加快,企业正在赶工,把手里的土地存货加快清出。但12月份竣工面积的负增长程度却大幅收窄,说明房企的策略发生了改变。以往房子达到了拿预售证的资格后,房企会停工,拿到销售款后加速开工,也就是高周转模式,而现在商品房销售面积还在进一步下滑,房企的重点已经从开工转向竣工。

如果你看到M1的持续走低,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房企要调整策略。

M1是观察房地产市场景气的重要预警指标。12月份M1同比继续下降,为1%,如果房地产没有大幅放松,M1甚至可能会进入负增长,2019年房地产市场景气度还会进一步降低。

2、房价有止跌回升的迹象

销售面积增速回落,但销售金额增速上升。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,两者之间的分化,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,房价有止跌企稳的迹象。

12月,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.68%,出现了23个月以来首次下降,环比降了0.53%。

12月以来,各地“因城施策”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,菏泽打响放开限售第一枪,广州、珠海也相继松绑,多地开始了“只做不说”的放松。

2019年不太可能和2009年一样来一次大放水全面刺激楼市,居民部门的债务已经不像10年前那样轻松,但因为有托底经济的需要,所以2019年可能还是会有对一二线的刚需、置换型需求有利好的政策出台。

此时,比房地产政策放松更能让人信心回归的,其实是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、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和藏富于民的魄力。

2019年经济数据大概率下行,多个知名公司已开始裁员,现在还在招人的一定具有逆周期成长能力。


相关报道:GDP首超90万亿元 8句话看懂2018中国经济

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2018年经济运行情况,GDP总量首次超过90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6.6%,实现了预期发展目标。

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总的来看,2018年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,实现了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。

数据发布的同时,中国新闻社同步举办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,第一时间解读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。

具体来看,2018年中国经济呈现8大亮点。

一、经济增速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

宁吉喆表示,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.6%,实现了6.5%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,这个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,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%,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。

同时,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了近8万亿元。按平均汇率折算,经济总量达到13.6万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二位。

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表示,2018年的经济数据证明了之前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。2018年GDP比上年增长6.6%,已经达到了年初6.5%的发展目标。此外,就全球来看,中国的经济增速还是处于中高速的阶段。

二、中国贸易总量首超30万亿元

2018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05050亿元,比上年增长9.7%,贸易总量首次超过30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

其中,出口164177亿元,增长7.1%;进口140874亿元,增长12.9%。进出口相抵,顺差为23303亿元,比上年收窄18.3%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晋平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表示,2018年中国外贸表现有四大亮点,一进口总额在增长,二民营企业份额在增多,三利用外资总量在增加,四对外投资表现较好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18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,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“不降反升”。

赵晋平认为,这说明中国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,坚持对外开放,中国的市场仍然有相当大的吸引力。

三、个人收入跑赢GDP增速

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.5%,快于人均GDP6.1%的增速。其中,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增长。

国家统计局测算,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。

收入增加的同时,消费也在增长。

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.2%,增速比上年加快0.8个百分点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8.4%,快于城镇居民。

与此同时,消费结构继续升级,服务消费持续提升。

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8.4%,比上年下降0.9个百分点,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。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增长10%以上,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元,增长将近10%。

四、房地产市场以“稳”为主

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0264亿元,比上年增长9.5%。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1654万平方米,增长1.3%,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.2%。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49973亿元,增长12.2%,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4.7%。

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指出,2018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良好,预计2019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以“稳”为主,不会出现大的波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、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指出,不排除2019年房地产税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。

刘剑文表示,房地产税法从审议到落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,也许是一年,也许是两年,也许是更长时间,这取决于房地产税法在国家草案讨论中的成熟度。

五、中国大陆人口逼近14亿大关?

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,逼近14亿大关。

其中,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,人口出生率为10.94‰;死亡人口993万人,人口死亡率为7.13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.81‰。

从性别结构看,男性人口71351万人,女性人口68187万人。男比女多3164万人。

从城乡结构看,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;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,减少1260万人;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(城镇化率)为59.58%,比上年末提高1.06个百分点。

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表示,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要关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。中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,这将为中国经济攒后劲儿,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

六、生态环境持续优化

PM2.5浓度下降9.3%

宁吉喆指出,2018年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。

具体来看,能耗强度继续下降,2018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.1%,清洁能源消费量比重上升。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.3%,比上年提高了1.3个百分点。

其中,PM2.5的浓度为39微克/立方米,下降了9.3%。

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21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表示,2019年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,深入开展“散乱污”企业综合整治。同时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,推动重点行业提标升级改造。推进燃煤机组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。稳步开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,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力度。

对于外界一度流传的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,环境监管有可能放松的说法,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此前已明确表示,要“坚守阵地、巩固成果,不能放宽放松,更不能走‘回头路’,保持方向、决心和定力不动摇,聚焦打好标志性战役。”

七、就业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

201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,比上年多增10万人,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,完成全年目标的123.7%。

2018年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.8%-5.1%之间,实现了低于5.5%的预期目标。12月份,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.7%,比上年同月下降0.2个百分点。
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认为,2019年高校毕业生预计843万人,为历年最高,就业压力还会持续。同时,2019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可能会比较凸显。

他认为,未来要做好两方面工作,一是保障低端就业,二是让高端就业放得更开、放得更活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,就业结构会持续发生变化。

八、新动能持续增长

过去一年,中国四新产业(新产业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)不断成长。

宁吉喆介绍,2018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都保持较快增长。新能源汽车、光纤、智能电视产量大幅增长,网上零售额增长超过20%。

同时,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。2018年北斗三号成功完成部署运营,首颗地震监测卫星升空,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,科技引领发展作用不断增强。今年年初,嫦娥四号又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。

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“国是论坛——2018经济形势分析会”上认为,全面评估经济增长,不仅要看经济增速,还要看经济总量、经济质量、经济结构。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大关,提质增效持续显现。

推荐阅读